外媒持续关注中美贸易摩擦,评论称,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几乎伤害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每一个领域,啤酒、科技、汽车等多行业受到冲击,美国股市也因此震荡,农业更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而美国农民真正想要的,不是补贴,是能够达成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贸易解决方案。 股市:大幅下跌 美联储未来或降息 美国CNBC发表文章称,随着股市23日暴跌,华尔街充满了各种预测,称白宫将开足油门,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场不断升级、旷日持久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开始打击消费者,减缓全球经济增长。QMA首席投资策略师基恩说,如果贸易战升级,可能会推动美国股市调整多达10%甚至更多。他已将更多资产转为现金,并在美国国债期货中加大持仓,因为他在等待更确定的结果。包括野村证券(Nomura)、高盛(Goldman Sachs)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经济学家和策略师在内的多家公司,发布了新的报告,警告称:“贸易战正变得越来越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认为:“如果谈判停滞,无法达成协议,美国对剩余的300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将走向衰退。”他们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fed)将不得不降息。 科技企业:小公司承受较大压力 BBC中文网分析称,中国电讯设备企业华为...
发布时间:
2019
-
07
-
08
浏览次数:67
我们都知道坚持是一件好事,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只要肯坚持,时间长了产生的变化甚至会吓到你。但我们也知道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年轻就越沉不住气。那究竟怎么才能做到坚持呢? 第一,要非常乐观。 以前看有些记者写成功者的经历,有个套路,就是说那个人身上似乎带着一股盲目的“傻劲儿”,只想着往前冲,啥也不怕,最后就“事竟成”了。搞得我好一阵都在思考怎么把自己“变傻”“变钝”,但一直没找到窍门——很多时候我自己就已经在抱怨自己太笨了,哪还能继续变笨啊! 后来想清楚了,我才发现,那种坚持根本不是“傻”,而是一种乐观,非常纯粹的乐观,乐观到觉得事情绝对会成的那种样子。这种乐观可能完全就是一种天性,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小时候不缺爱,家庭教育到位,性格里天然就带着无来由的高兴,什么东西都阻拦不了。你要在他身边你都会被感染到。 当然,这不是谁都能摊上的好事儿,中国的上一代家长一般都不怎么会教育,生存压力又大,我认识的大部分人,最常见的表情就是一脸苦相。但这也不是没办法。还有一种乐观,是这个人性格虽然不那么开朗,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却能做到因地制宜的乐观。 怎么做到的呢?据我的观察,是这些人做事的时候,可以做到足够的“专业化”,把事情切分成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和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然后,他们只关心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不能控制的事情,就算失败了,最后也不会埋怨自己。 比如说,上大学的时...
发布时间:
2019
-
07
-
05
浏览次数:51
倾销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国际贸易的高度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促使了商品的全球流通,市场有需求才会有贸易。消费者需求产品,有国内的生产销售企业供应,国内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的经销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自然而然会寻求其他的货物途径来弥补国内的市场不足。国内的经销商寻求海外产品弥补本国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经销商的角色就成了进口商,进口商在反倾销程序中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进口商促成贸易,根本就谈不上倾销与否。进口商引进国外的产品到本国市场,受益的除了进口商本身,还有本国的消费者,更直接受益的就是出口国的出口商。这些人都在受益,那么谁的利益受损了呢?很明显是进口商的国内同行业经营者,反倾销程序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护进口商的国内同行业经营者。 法律是站在公正的角度制衡相关利益的,但是法律往往不是万能的。有些人会利用法律本身的不足来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上面所说的进口商的国内同行业经营者,被进口商通过“倾销”行为抢占了市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他们属于利益受损方,法律当然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但是这种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行业的经营者也可以通过购买国外产品从而转变为进口商,这种角色转变以后,岂不是他自己也变成了反倾销所“反”的对象了吗?所以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 反倾销,究竟“反”了谁的利益?进口商与进口国的同行业经营商的利益是可以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而发生立场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9
-
07
-
01
浏览次数:70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情况回顾 自2018年4月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一共发布了3份加税清单:第一份价值340亿美元,包括818项产品,于2018年6月15日公布, 7月6日生效,加税25%。第二份价值160亿美元,包括279项产品,于2018年8月7日公布, 8月23日生效,加税25%。这两批加征关税的中国输美产品合计价值500亿美元,主要瞄准的是中国工业部门,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比如部分化工产品(润滑油、塑料等)、用于高科技制造的机械产品、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机械等。 第三份价值2000亿美元,包括5745项产品,于2018年9月18日公布,2018年9月24日开始实施,最初加税为10%。2019年5月10日,由之前的10%提高至25%。据美国USTR办公室发布的消息称,总统还命令他们启动对中国其余的产品进行加税的程序,产品价值约3000亿美元。 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免于美国301条款下的加税? 2018年至今,美国接连对中国出口美国的6800余项产品增加了25%的关税,是在原正常关税的基础上额外再增加25%。对于加税的这些产品,美国方面设定了有条件的排除程序。申请排除成功后,有效期自颁布加税日起一年内有效。 美国认为符合什么样条件的产品,才可以排除在征税范围外呢?•Whether the part...
发布时间:
2019
-
06
-
28
浏览次数:52
原审案件2018年,按WTO统计方式,我国启动反倾销调查16起(按中国统计方式为7起);反补贴调查2起(按中国统计方式为2起),同期,我国对21起(按中国统计方式为10起)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22起(按中国统计方式为10起)反倾销调查作出初裁;并对2起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化工产品是我国一季度对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涉案产品。2018年,我国启动的7起反倾销调查的涉案产品中2起为化工产品:分别为林二氯酚、苯酚,2起为农产品,分别为高粱、大麦。1 起为钢铁产品(不锈钢钢坯和不锈钢热轧板/卷),1 起为机械产品(立式加工中心)及 1 起医药产品(7-苯乙酰氨基-3-氯甲基-4-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高粱和7-苯乙酰氨基-3-氯甲基-4-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发布“双反”立案,其中终止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救济调查的对象国上占比持平。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共涉及 9 个国家(地区):发达国家(地区)4 个,分别是日本、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发展中国家(地区)4个,分别为韩国、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其中,涉及日本的贸易救济调查为3起,韩国、欧盟、美国及印度2起,其余国家均为 1 起。复审案件2018年,按 WTO 统计方式,商务部启动22起(按中国统计方式为10起)反倾销期终复审立案调查;并对6起(按中国统计方式为3起...
发布时间:
2019
-
06
-
24
浏览次数:142